以思想的力量寫好教育奮進之筆??《文建明》??????修訂工作,并廣泛征求修改意見和建議,《文建明》●歷史的發展,往往取決于關鍵時刻的抉擇。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抉擇,又一定是及時回應了“歷史之問”。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劃時代意義,首先可以從這一層面來理解。
歐洲國家大多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保護之路。在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但相應的環境保護并沒有跟上,導致出現了很多震驚世界的環境污染事件。這些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僅英國的倫敦煙霧事件就造成了多達12000人因為空氣污染而喪生。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許多國家發現,有效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法律制度的保障。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各國開始開展大規模的環境立法工作。初期主要是單一性的法規,如水污染治理法、大氣污染治理法、瀕危動物保護法等。之后逐步走向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如1974年瑞典頒布的憲法規定,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制定包括狩獵、捕魚,或者保護自然和環境在內等事宜的規章制度;再如2005年,法國議會通過的《環境憲章》,將環境利益上升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各國大都根據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出臺了相應的部門環境法。通過多年的發展,許多國家的環境法律和法規已經涵蓋環境管理的方方面面。有環境影響評估法、綠色采購法、公害防治法、廢棄物處理法、廢舊汽車再循環法、臭氧層保護法等等。在德國,上世紀70年代以來,制定和通過了的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就有2000多項??傊?,環境法律體系的建立為環境保護管理及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建立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用整體思維深化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的理解。“三個自然”理念所強調的是要堅持以大自然生態圈整體運行規律的宏觀視角,全面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放在自然界的整體格局中考量,按自然規律行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社會科學報》:西方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在生態上存在著“空場”。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文化綠色化就是在全社會普及綠色理念,使綠色化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生態文明不僅是外在于人的文明,更是內化于人的文明;綠色化不僅是物的綠色化,更是精神的綠色化。如果沒有主流文化的有力支撐,就無法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也無法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首先,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要帶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各級領導干部應增強綠色化觀念、知識和技能,引導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以及相關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其次,企業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建設綠色企業文化,探索綠色商業模式,提高企業綠色形象和員工綠色素養。第三,在全社會普及綠色理念,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憂患意識,提倡從我做起,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樹立綠色消費就是提高健康收益、非綠色消費就是增加健康成本的消費理念,使綠色化成為社會主流文化。
常紀文:有一副楹聯這樣寫道: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這生動道出了人與自然唇齒相依、息息相通的關系。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活不可或缺。優美、清潔的生態環境既可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又可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生態環境如果遭到嚴重污染或破壞,必將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并使經濟社會發展失去可持續性。當今時代,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有效開展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考驗著執政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從國際層面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全球生態平衡的嚴重威脅。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不僅是我們黨對中國人民的鄭重承諾,而且彰顯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負責任大國擔當。,二是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持續提升電機、鍋爐、內燃機及電器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大幅降低電子信息產品生產、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質含量,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和綠色基站,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發展是一場實際行動。小康全面不全面,綠色生態很關鍵。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體現在培育發展新動力方面,推動生態創業、綠色創業和可持續創業蓬勃發展。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鼓勵綠色出行、推廣綠色建材,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體現在拓展發展新空間方面,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綠色優化改造。體現在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走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支持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創意農業、平衡農業、循環農業等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體現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我國環境形勢需要綠色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2014年,在全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有145個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許多城市常常被霧霾籠罩。水污染依然嚴重,在主要河流、湖泊設置的968個水質監測點的監測數據表明,有近四成水體被污染。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污染嚴重,成為土壤中長期存在的“毒瘤”。“美麗中國”已經難以承受環境破壞之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
可以說,低碳經濟是綠色制造的基本訴求,綠色制造的一個重要目標則是為了打造低碳經濟。兩者既有前后關系,又同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主要構成。,“這一系統設計,回應了地方訴求,兼顧了現實情況,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吳舜澤評價道。